开云棋牌

热线电话

“先享后付”生乱象

  

“先享后付”生乱象

  “先享后付”,就是消费者可以先享受商品或服务,之后再进行付款。这种模式听起来似乎给消费的人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人类能在不立即支付现金的情况下,提前体验到心仪的商品或服务。在电商领域,一些平台推出“先用后付”功能,消费者下单后可先收货试用,满意再付款;在线下,部分美容、健身、教育培训等行业也引入了类似模式,消费者可以先享受服务,然后按照约定分期支付费用。

  《金融时报》记者发现,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先享后付”被点名警示。其中提到,部分“先享后付”服务存在诱导消费、条款不明、解约困难等问题,给消费的人带来了诸多困扰和潜在风险。

  “诱导消费者签订不合理协议”“商家擅自变更服务内容或提高收费标准”“消费者解约困难”“个人隐私信息泄露”等,看似美好的“先享后付”,背后却隐藏着重重套路。

  云绮为了兼职赚钱,在某社交平台上结识一个招聘绘画兼职的工作人员并添加了其私人联系方式。

  “在交流过程中,他和我宣传可以用‘先学后付’、分期付款方式边学边接单,每个月接单的钱都可以足够覆盖缴纳的学费,随时都可以退课退费。”就这样,云绮办理了每个月付款499元,一共付款12期的“先学后付”分期,并在某接单平台做了注册。

  后来该接单平台官方客服联系云绮询问注册平台原因,并表示不知道该机构借用平台名义售卖课程,同时,云绮在社交平台上刷到其他人的类似经历,才意识自己被骗。

  有相同经历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中消协也提示一些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以“先学后付”的名义,诱导消费的人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条款的情况下办理“消费贷”。

  不知从何时起,“先享后付”似乎成了一种时髦的付款方式,记者看出,很多电子商务平台在付款时默认的付款选项已经是“先用后付”等类似模式。

  “有的时候不知道为啥,突然就收到了一条银行卡扣款通知,想来想去都不知道买了什么,对了半天的账才发现是网购的‘先享后付’扣款了。”北京的消费者李女士就曾遭遇这样的一种情况,因不小心误触,原本未打算购买的商品下单成功并通过“先用后付”完成支付,给我们自己所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部分网购订单在消费的人误触情况下就会被提交,下单时系统不要求输入密码、指纹或面部识别等身份验证,大幅度提升了支付风险。

  除了存在安全隐忧之外,部分平台的“先享后付”付款模式像是一块“狗皮膏药”难以甩开,关闭步骤极为复杂繁琐。

  中国消费者协会在《2024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中公布了一则案例。消费者陈女士投诉北京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称开通了该公司的“0元开通PLUS会员先用后付”活动,却找不到关闭的按钮。后来,突然接到即将扣费的通知,才发现开通的是收费的会员。但是找不到关闭途径,消费者便向该公司客服投诉要求关闭会员,退还会员费。但该公司客服称会员费无法退还。

  业内人士表示,“先享后付”作为一种新兴消费模式,目前在法律和法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空白和模糊地带,这给了一些不良商家可乘之机。不少商家或平台打着“先享后付”的噱头故意设置借贷消费陷阱,消费者稍有不慎就容易踩坑。

  “无论是叫‘先享后付’‘先买后付’‘先用后付’,本质上都是一种消费借贷行为。应进行‘穿透式’监管。发放贷款的主体应当有发放贷款的资质,应该是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和公司。”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

  “目前,我国消费金融从业机构五花八门,产品与服务各异。”董希淼进一步表示,要统一监管原则和监管标准,从机构监管向功能监管、行为监管转变,实现监管政策、标准、措施统一,减少监管套利行为。

  而对于“先享后付”的规范和发展,业内专业的人建议,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法律和法规,明确“先享后付”的业务边界和监管规则,加大对不良商家的惩处力度。同时,平台也应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和监管,对违规商家进行及时处理。

  针对这样的一个问题,业内专家这样认为,在使用“先享后付”服务时,一定要仔细阅读相关协议条款,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关于费用支付、违约责任、解约条件等重要内容。同时,要注意保护个人隐私信息,避免在不正规的平台或商家使用“先享后付”功能。针对网购平台“先享后付”功能,要谨慎对待默认勾选,若不想使用,务必及时关闭,并且留意支付环节的安全设置,避免因误操作造成损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