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逆差达千亿2024年印度对华出口180亿美元
2024年,印度向中国出口了179.97亿美元的商品,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与其对华1204.81亿美元的进口额相比,贸易逆差依然高达千亿美元。
尽管印度政府多年试图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推动“印度制造”政策,但现实却证明,中国仍然是印度最大的贸易伙伴之一,并在许多关键商品领域掌控着印度的供应链。
尽管印度近年来全力发展制造业,试图从传统的资源输出国转型,但2024年印度对华出口的最大类目依旧是矿产资源和农产品。
数据显示,矿产、农产品和化工产品占据了印度对华出口的65%以上,而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的占比仍然较低。
首先,矿产资源是印度对华出口的核心。印度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铁矿石、铝矿石和铜矿石,这些都是中国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材料。
2024年,印度向中国出口了3170万吨铁矿石,总金额超过280亿人民币。印度的铝矿、铬铁和铜矿同样受到中国市场的青睐。尽管印度政府在国内推行出口限制政策,希望增加对本国制造业的支持,但由于中国市场对这些资源的需求旺盛,印度的矿产仍然大规模流向中国。
其次,农产品是印度对华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作为全世界最大的香料生产国之一,印度每年向中国出口大量辣椒、姜黄、香菜籽等香料产品,这些都是中国食品和调味品行业的重要原料。
此外,中国也是印度大米的主要进口国之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向中国出口了价值超过200亿元人民币的农产品,包括大米、食糖、香料等。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印度是世界最大的食糖出口国之一,但由于中国近年来加大对巴西等国糖类进口的依赖,印度的糖类出口增幅放缓。
再者,印度对华钻石出口下降。印度是全球钻石加工中心,然而,近年来由于中国培育钻石产业的崛起,印度对华钻石出口额逐渐下滑。2024年,印度向中国出口的钻石总额不到9亿美元,比前一年下降了近15%。
这一趋势反映出中国正在减少对印度传统加工业的依赖,并在高端制造领域建立自己的产业链。
此外,棉纺织与鞋服产品也占据了印度对华出口的一定份额。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印度向中国出口了总额90亿人民币的棉纺织品、皮革制品和假发等产品。
但由于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纺织工业链条,印度的纺织出口大多分布在在原材料供应,而非高端纺织品。
最后,化工产品成为印度对华出口的新增长点。印度是全球主要的化学品生产国之一,其中溴素、乙烯、丙烯、树脂等化工产品对中国出口额达160亿人民币。
尽管印度对华出口额达到了179.97亿美元,但与高达1204.81亿美元的进口额相比,印度的贸易逆差仍然居高不下。
这一不平衡的贸易结构反映出印度制造业的现实困境,印度虽然希望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但其产业链条的不完善,决定了其仍然高度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和高的附加价值产品。
首先,印度从中国进口的大量是电子科技类产品、机械设备、化工品和工业中间品,这些都是印度本土工业发展所必须的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例如,印度每年从中国进口超过500亿美元的电子科技类产品,占其电子科技类产品总进口额的三分之二。
其中,智能手机、半导体、显示屏、太阳能电池和通信设施等产品,印度几乎没办法通过本土企业完成完全替代。尽管印度政府推动“印度制造”(Make in India)政策,并试图吸引外资建设本土生产基地,但目前印度本土的电子制造能力仍然不足,大多数品牌仍然依赖中国的供应链。
以智能手机产业为例,小米、Vivo、OPPO和Realme等中国品牌占据了印度智能手机市场70%以上的份额,而这一些品牌的零部件供应链几乎全部依赖中国工厂,即使是印度本土制造的手机,也需要从中国进口大量关键组件,如芯片、摄像头模组和显示屏。
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虽然对外宣称要减少对华依赖,但现实是,中国企业仍然牢牢控制着印度的电子产业链。
其次,中国是印度机械设备和工业原材料的主要供应国,印度的大型制造企业仍然依赖中国的机床、工程设备、精密仪器等关键技术产品。
例如,印度的汽车产业链虽然在全球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其汽车零部件中约40%仍然来自中国。印度政府希望能够通过本土化生产来减少进口,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完整的供应链,许多本土企业仍然不得不从中国采购高端机械设备和关键零部件。
再者,印度的制药产业虽然在全球占有一席之地,但其80%以上的原料药(API)仍然依赖中国进口。印度是全球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国之一,向欧美市场出口大量廉价药品,但其制药工业所需的核心原料,包括抗生素、维生素、止痛药和抗癌药等,绝大多数仍然从中国进口。
2024年,印度政府曾试图通过扶持本土原料药制造企业,来减少对中国API的依赖,但由于投资和技术短缺,短期内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更重要的是,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的角色仍然偏向于资源型国家,而中国则是全球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印度向中国出口的主要是铁矿石、铝矿、农产品等初级资源,而中国向印度出口的则是高的附加价值的工业品,这种贸易结构使得印度很难缩小逆差。
即使印度希望扩大对华出口高的附加价值产品,如医药、IT和软件服务,但由于中国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以及印度企业在技术和品牌影响力上的不足,印度企业始终未能打开中国市场。
在这样的背景下,印度想要减少对华贸易逆差,首先要在本土产业链建设、研发技术和供应链整合等方面取得突破,否则短期内仍然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面对逐步扩大的贸易逆差,印度政府近年来推出了多个政策,希望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其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是“生产挂钩激励计划(PLI)”,该计划旨在推动印度制造业的发展,并吸引外资企业到印度设厂。
然而,从过去几年的实施效果来看,该政策虽然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整体产业链条的完善上仍然进展缓慢,印度制造业仍然难以摆脱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
首先,印度电子制造业的本土化率依然较低。印度政府希望能够通过PLI计划,推动苹果、三星等跨国公司在印度设立生产基地,但即使是印度境内生产的苹果手机,其零部件仍然依赖中国供应链。
例如,印度生产的iPhone 15,90%以上的零部件仍然是从中国进口,印度本土工厂只负责组装。
印度虽然想成为全世界电子制造中心,但受限于基础设施、供应链管理和技术水平,本土企业很难独立支撑整个产业链。
其次,印度政府提高对中国产品的关税,但未能有实际效果的减少进口。为减少对中国制造的依赖,印度政府近年来逐步的提升对中国产品的关税,包括电子科技类产品、化工品、机械设备等。
然而,由于印度本土生产能力不足,许多企业不得不继续从中国进口,这不仅没有减少贸易逆差,反而推高了印度国内制造业的成本。
例如,印度对中国进口的太阳能组件增加了40%的关税,试图促进本土制造商的发展。然而,由于印度国内的光伏组件生产能力有限,最后导致太阳能电站建设成本上升,并影响了印度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发展进度。
同样,在钢铁行业,印度试图通过增加进口关税来扶持本土企业,但由于印度本土钢铁生产效率较低,许多企业依旧选择从中国进口高质量钢铁产品。
再者,印度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仍然难以撼动中国。尽管印度政府希望吸引外资企业到印度设厂,但许多企业仍然选择将供应链保留在中国。即使一些企业迁往印度,供应链仍然依赖中国。
例如,越南和印度被视为中国制造业的替代地,但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在越南或印度设厂的企业,仍然有70%的零部件需要从中国进口。
最后,印度政府希望扩大对中国的高的附加价值出口,例如医药、IT和软件服务。然而,由于中国市场已形成了成熟的产业链,印度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激烈的竞争。
例如,印度希望扩大对中国的仿制药出口,但中国的本土药企如恒瑞医药、华海药业等,在技术和市场占有率上已经占据优势,使得印度药企难以进入。
总体来看,印度虽然希望能够通过政策扶持本土制造业,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由于基础设施薄弱、产业链不完整、技术研发落后等问题,印度短期内仍然难以改变贸易逆差。
在未来几年,印度仍然需要依赖中国供应链,而中印贸易关系也将继续保持紧密的相互依存状态。
尽管印度政府提出了“自力更生”的口号,希望减少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但现实表明,印度经济仍然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体系。
2024年,印度向中国出口180亿美元,但其主要出口商品仍然是低附加值的矿产、农产品和化工品,而进口的则是高的附加价值工业品,这种贸易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
未来,印度能否突破当前的贸易格局,提高高的附加价值产品的出口比例,减少对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仍然是一个未知数。
然而,至少在未来几年内,中印贸易仍将保持紧密联系,印度在供应链上的调整还需时日。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