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稿件】南京理工大学车剑飞教授:江苏视角下化工新材料的发展前沿与挑战
新材料,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璀璨明珠,已然成为新时代生产力飞跃发展的核心基石与领航先锋。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变革浪潮中,化工新材料以其独特的地位与价值,占据了新材料产业的关键席位。它不仅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天航空等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领域的材料,更是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转型升级、实现新质生产力突破的主攻方向。化工新材料的发展,不仅承载着科学技术创新的厚望,更是引领未来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
化工新材料是指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传统化工材料不具备的优异性能或某种特殊功能的新型化工材料。与传统化工材料相比,化工新材料具有技术上的含金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更新换代快、研发投入大等特点。这些新材料或是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制备,或是通过传统化工材料改性具有新的功能或优异性能。化工新材料产品范围广泛,包括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精细化工材料、生物化工材料等,这些材料大范围的应用于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交通运输、新能源、环保等所有的领域,是现代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
江苏新材料产业规模大、公司数多,涵盖众多细致划分领域,与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高价值应用端产业关系紧密,作为全国制造业强省,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规划》,聚焦包括高端新材料集群在内的16个总实力国际先进和国内领先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全产业链优化升级。省内众多产业的转型升级、创新突破,依赖于上游关键材料的成功研发制造。工业制造业的所有的领域对于新材料有着非常大需求,这也带动了江苏省上游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但与此同时,化工新材料的发展也面临着资源、环境、技术等方面的挑战,要一直加强研发和创新,推动产业向功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江苏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在近年来得到了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已成为全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江苏化工新材料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从原材料生产、加工制造到终端应用等多个环节。同时,江苏还拥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化工新材料企业,这一些企业在研发技术、产品创新和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新质生产力要求创新作为主导力量,摆脱传统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形成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江苏省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积极推动技术创新,具有全国领先的新材料设计、研发、创新、检验测试能力,创新资源丰富:通过研发中心、创新园区,强化产学研合作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引进和孵化具有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企业。同时江苏省近30家高校设置有新材料专业,高校还积极与企业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促进了产学研的深层次地融合,高校在化工新材料领域的情况表现出较高的活跃度和成果产出,这些成果对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随着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和产业体系的调整优化,江苏省化工新材料产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从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看,在新能源材料、高性能纤维、工程塑料与特种工程塑料、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电子化学品领域具备一定发展水平,但仍存在一些技术空白。同时,随国家对绿色、低碳、环保的要求逐步的提升,江苏省化工新材料产业也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高水平发展依然面对一些挑战。
自主创新能力不够,高端市场需求与企业供给能力的矛盾仍然严重。近年来由于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卡脖子”的工程,“卡脖子”的技术,影响了新材料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的潜在能力。江苏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与产业制造大省强省,必须起到行业创新的龙头作用,带头梳理和攻克“卡脖子”技术,加强新材料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提升新材料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突破关键技术和核心专利,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
尽管省内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已初成规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的集中度仍然偏低的。2023年,江苏省新材料企业平均产值不高,规模以上新材料公司数不足,小微企业教多。企业分散在各地,集成集合度不够,企业间和企业内部缺乏密切的合作与交流,难以形成有效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难以形成有效的创新网络,导致产品竞争力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强等多方面的不足,这样一些问题都可能对产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缺乏创新性技术,尤其是缺乏对关键技术的垄断,使得新材料及其制品的成本对原材料的依存度太大。国际市场的原材料和能源价格波动导致成本压力增大,影响新材料产业的利润水准和市场竞争力。企业间应该加快产业联盟建设,加强原材料和能源的供应保障和价格监督管理,降低新材料生产的依赖性和风险性,提高新材料生产的效率和节能性,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和消耗。
随着全球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环保法规和标准越来越严格,可持续发展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风向标,要求化工新材料产业在提供产品的同时,还应该要考虑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将会影响新材料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认可度。化工新材料产业需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加强研发创新和市场开拓能力,寻找和开发能够替代传统化工材料的新型环保材料,开发更加环保、节能、可回收的产品,推动产业向更加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家产业体系中能源密集型产业或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的比重较大。在高端产品和高性能材料短缺的行情下,大宗基础产品和通用材料过剩,这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引发价格战等恶性竞争,影响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在“十三五”时期和“十四五”前期,一些化工新材料产品如PBAT、聚氨酯原料、氟硅材料、高性能纤维等新建装置多,产能增长快,已经到了阶段性高点。立足国情和资源禀赋,加快“功能化、轻量化、精密化、生态化、智能化”转型,推动石化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化工新材料产业,作为能耗密集型与排放密集型的典型代表,其制造流程中的能源消耗量大且污染排放问题尤为显著。我国的石油化学工业行业在生产原料上对煤炭的依赖度过高,这一现状深刻反映了我国能源资源结构的特点——煤炭资源的充沛与石油、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相对稀缺。然而,这种以煤炭为主导的生产模式导致的碳排放量,显著超过了以天然气和石油为原料的碳排放水平,这无疑给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未来化工新材料行业将围绕支撑我国汽车、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先进轨通、节能环保和“大健康”等战略产业的重大需求,发展将大多分布在在三个方向:一是提升化工新材料自身的发展水平,重点加快国内空白品种的产业化,并提高国内已有品种的质量和系列化水平;二是突破上游关键配套原料的供应瓶颈;三是延伸发展下游高端制品并加快化工新材料在新应用领域的推广。
随着环保意识的慢慢地加强,人们对绿色环保化工新材料的需求也慢慢变得大。因此,绿色环保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和生产将成为产业链的重要方向。江苏省在绿色环保化工新材料方面具备比较好的基础和条件,未来应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推动绿色环保化工新材料的发展。绿色环保化工新材料可能的研究方向将包括工农业生产及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构建新的聚合物材料、将自修复材料市场化以提高其常规使用的寿命并实现回收利用、加强分离技术或其他物理过程的研发以实现混合塑料回收。
随着能源危机的一天比一天突出,新能源化工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将成为产业链的重要方向。以煤炭为主和油气资源紧缺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我国国家能源战略发展重点在于发展新一代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技术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技术。先进能源动力系统用新型化工材料代表国家高端装备核心竞争力,属于国家战略型新材料范畴,是我国抢占技术制高点的重大机遇。核电、油气开发等能源领域重点项目对特种合金、稀土材料、非晶材料、超导材料、复合材料等新材料提出急迫需求。
集成电路与信息数据显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两大基石,是信息领域为数不多的千亿美元级产业,带动力和辐射力极强,在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新型信息技术及产业的发展需要电子信息材料支撑,当前我国电子信息材料研发技术与发达国家存在比较大差距。在光电器件中,设计和开发要考虑半导体有机和聚合物材料的结构/性质/工艺之间关系。信息显示材料将包括OLED/QLED显示核心材料与墨水的印刷显示材料、短波长红光LD(AlGaInP)和蓝绿光LD(InGaN)材料的激光显示材料、稀土发光材料与闪烁晶体等特种光源材料。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人们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逐步的提升,健康产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生物医用材料的快速突破,将在疾病快速诊断、人体器官修复移植方面为人类带来福祉,对国家的医疗安全、人民健康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生物材料的逐步发展需要先进的合成方法、新颖的表征工具及先进的计算能力。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研究软物质中超分子组件中的结构控制、水凝胶材料中水的组织和动力学、纳米结构内多个生物信号的精确空间定位方法;以及无机生物材料中陶瓷生物材料、用无机粉末的增材制造技术、生物分子材料性能的提升及糖化学。
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加快速度进行发展,智能化工新材料将成为产业链的重要方向。江苏省在智能制造和物联网技术方面具备比较好的基础和优势,未来应将这些技术与化工新材料产业相结合,推动智能化工新材料的发展。通过引入智能传感器、柔性电子材料、可穿戴电子设备、控制管理系统等技术,实现化工新材料应用领域的新突破。
近几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新材料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材料和新物质结构不断涌现,全球新材料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新材料产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十二五”以来,我国出台多项政策文件,在材料领域全面部署,对标发达国家奋起直追。经过不懈努力,我国在体系建设、产业规模、技术进步、集群效应等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为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材料大国,而江苏省也逐渐成长为国内材料大省。但与此同时,我国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材料强国之路任重道远。未来化工新材料的逐步发展,必须在以下方面下足功夫:构建新材料自主创新体系;加强新材料数字研发平台、生产应用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构建促进新材料发展的政策体系;完善新材料标准、测试、表征、评价体系;培育与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
[2] 谢曼,干勇,王慧,面向2035的新材料强国战略研究,中国工程科学, 2020,22,5
[3] 中国塑料加工工业协会,《塑料加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指导意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